来源:教培行业观察
文|秋牧
6月23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部署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高考相关信息发布渠道和方式”、“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
近段时间志愿填报咨询产业问题频出,咨询费用、服务体系差异巨大,教育部多次发文整治,彰显了监管部门杜绝行业乱象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再次提到了“状元炒作”问题,并强调“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一、“状元”的背后,全是“生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放榜季。
6月23日一大早,“高考分数线”冲上微博热搜榜,截至成稿前,已有包括安徽、江西、广西等七个省份公布了高考分数线,各省市的考生查分通道也在陆续开通中。
社会公众的关注点不出意料地被拉到高考相关的信息上,一考生查分获知自己超过一本线兴奋捶桌喜极而泣,又有一考生分数理想全家都跟着激动到手抖……六月末的周三,教培君作为一个进入社会多年的打工人,也跟着考生们心潮澎湃了一把。
按照以往的惯例,分数公布后各省市地区的“状元名单”也会随之公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是在当今宣传底线一再下放的商业社会,本是少年得志高考状元,却成了盲目趋利者的敛财手段。
这题是状元做过的题,故得名“状元密卷”。
这小区是状元住过的小区,故得名“状元学府”。
这保健品是状元吃过的保健品,故得名“状元神药”。
这老师是状元跟着学习过的老师,故得名“状元名师”
……
最离谱的是前些年陕西有家美容机构,对外打出“暑期大变身,开学当校花,陕西省高考状元可免费整形”的广告语,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直到那频频出现的状元二字越发让人瞧不分明,看客们才缓过神来,嚯!原来都是生意!
二、状元营销,家长买单
其实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对“状元炒作”下达过禁令,但这些年炒作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高考分数公布后,公立校加班加点统计本校学生考分情况,对分数优异者颁发奖学金,并及时在招生季到来前对外公布升学率、本科率等一系列数据,以此彰显学校实力,争抢生源。
教培机构的“方法”更多一些,出手阔绰实力强劲者,会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拉上状元考生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演讲、出书直播等活动。若考生不配合,至少要打出“恭喜XX教育XX同学考取本市XX状元”的宣传语,字体必是加大加粗,力求迅速将高考状元流量变现。
有高考状元给自己的机构或学校进行背书,对外宣传招生的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家长是孩子教育的消费者,但却不是使用者,由于参与不到实际的授课培训过程中来,绝大多数的家长只能简单地依靠“哪个辅导班出的好学生多”来进行筛选,而打出“高考状元”招牌的机构,对家长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这类机构在招生办学方面自然占尽优势,再通过设置诸如入学考试等一系列门槛,对家长一再暗示“我们是培养出高考状元的机构,你的孩子要是不来恐怕要和高考状元绝缘”,焦虑逐步升级,家长的钱也就进了机构的口袋。
这也是教培机构和学校争抢宣传高考状元的根本原因,说到底了,还是生意。
而理性思考下,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其实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学生的长处优点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不是说孩子像素级模仿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乃至报名高考状元曾就读过的培训机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得到提高。痴迷于学习马云成功学的人不在,可阿里巴巴到现在还不是只有一个。
而作为应试考试分数排名的产物,高考状元的产生往往与个人天赋、心理素质、家庭环境乃至运气都有关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盲目地追捧高考状元,乃至演变成盲目效仿,并不可取。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元”一词本身带有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陈旧观念,与当今教育转型方向相悖,此次在整顿志愿填报咨询文件中重提“状元炒作”,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而“高考状元炒作禁令”能否立竿见影,教培君不敢妄下结论,只能和各位读者分享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