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展至今,相信很多学校都在新媒体营销上下了功夫,特别是现在,广告投放门槛屡屡提高,线下获客成效也大不如前,新媒体软文成了每个学校招生绕不过的坎。
招生文案每天都在想,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学校的招生文案没人看?原因很简单,就是看文案有没有真正戳到客户的“痛点”,说到家长心里。2020年了,校长们是时候在机构文案上花些心思研究了!
什么是痛点?
痛点是来自欲望和现状的冲突,比如你的口语课程很好,我挺想要,但是我想不到需要购买的理由。需要和想要产生冲突,所以有痛点。这时候就要寻找他们的“痛点”了,要跟他们说些什么才能改变他们的行动,选择去购买课程。
招生文案最大的作用是替用户说出他们的痛点,明确用户会信任的解决方案,为他们设计出最简单的行动路径。以春季班招生文案为例,我们按照以下三个方向来思考:
补偿心理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童年因为经济条件原因,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为人父母后,这种“未完成情结”会推动他想通过孩子来补偿童年缺憾。加之工作忙,没时间跟孩子一起过暑假,所以就会想给孩子报个培训班。
“为什么要让孩子上XX兴趣班?为了人生不留空白!”这句文案就很明显利用了补偿心里。
优越心理
同等条件下“人无我有”,让用户产生一种“原来我也可以有机会超越别人”的心理。家里的孩子可以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参加才艺比赛,这给小朋友带来的自我满足不言而喻。在网上被大家广为引用的“别人家的孩子”句式,就是这个道理。
两难心理
“爸爸和妈妈孩子更喜欢哪一个?”是个永恒而棘手的话题,这就是一种两难。我们总是想要追求鱼和熊掌都兼得,所以这也可以运用在招生文案上。
而家长经常会产生“不上兴趣班,孩子的天赋会不会被错过?”这样焦虑的点,也是可以好好利用一下的。
好的文案都需要经过修改而成,下笔就能写出“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样文案的情况是极少的。帮帮给大家分享两种验证是否有效的方法:切换角色和列问题清单。
切换角色就是把自己放在用户的角度反问:如果我是家长,看到这样的招生文案会想报名吗?
而问题清单则是:
文案短时间内能让人理解意思吗?
有关联了用户的利益点吗?
有体现了课程的优势、卖点了吗?
有顺应投放场景吗?
文案容易让人记住嘛?
会产生负面影响吗?
写出的文案会产生自嗨是大部分机构都会有的情况,关键是我们应该有效利用一些方法来防止文案自嗨的出现,让投放的文案达到更好的效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招生技巧的干货可以查阅好学校商学院的其他文章哦~